这年头,文人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优越的。

    这种优越体现在精神、经济、特权上。

    之前的王河东就是以俯视的态度来制定自己母亲后半生的归属。

    这世间的阶级为:士、农、工、商。

    虽然还是白身,但王河东无疑已经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化。

    和他同龄的同窗们自然也没有例外。

    读书让他们心中产生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,对在地里面辛苦干农活的同村人鄙夷不已。

    烈日当空,农民只能在地头汗流浃背的辛勤劳作,而他们这些读书人却能坐在室内,坐着轻快而又简洁的工作。

    强烈的对比让他们不再看的上自己爹娘现有的活计,而是分外向往士族阶级的特权。

    贞节牌坊所带来的名声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而王淳之对学堂的提议,会让那些不是读书材料的学子回到家中重新务农,从高高在上的文人跌落到凡间,沾满人间泥泞。

    他们心里是恐慌的。

    “你们说说看,同样的付出,有读书天赋的可以考出童生、秀才和举人来回报族里,愚钝者呢,书读几十年,照样是白身一个,天生碌碌,那么在有限的资源里应该资助哪一个呢?”王淳之嘴上毒舌道。

    事关自己的利益,纵使这是事实,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承认,他们紧抓住一点,道,“外姓的人不会和我们王家一条心的。”

    家族资源是有限的,如果接纳了那些外姓人进入王家学堂,那就势必有人会退出学堂。

    他们不愿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