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户部尚书杨思义,集合了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,想到的这个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办法,就是肥料。

    其实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,勤劳勇敢的华夏人,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大河文明,农耕文明,早在两千多年前,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肥料的使用,对于土地增产有重要的意义。

    从战国时代,已经开始使用人粪尿、畜粪、杂草、草木灰作为肥料。

    到秦汉时期,厩肥、蚕矢、缲蛹汁、骨汁、豆萁、河泥也开始被列入肥料的行列。

    而现在,已经是1370年,大明洪武年间。

    杨思义率领的专家团队,打算在秦枫灌溉新法的基础上,再次取得突破的方法,就是采用肥料来促进土地增产。

    但是,要用什么样的肥料合适?

    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增补,民间收集上来的,能够用于肥田的东西,已经多达百余种!

    粪肥、饼肥、渣肥、骨肥、土肥、泥肥、灰肥……

    其中,最早被应用于农业实践的肥料,自然就是粪肥。

    庄稼一枝花,全靠粪当家,这是最底层的劳苦农民,都懂得的朴素道理。

    但问题在于……粪肥并非那么容易获取。

    以秦枫所在的淳化县为例。

    一户人家,经常会拥有二十亩地,甚至更多一点。

    二十亩地,那是极其广袤的一片土地,光靠一家人的便溺之物……那得多能拉啊!

    哪怕是如今已经先富起来的淳化县,很多人家在能够吃饱肚子之余,开始养鸡养猪,丰富餐桌食谱的同时,也多了一项粪肥的来源,却依然不可能供给二十亩地的需求。